在煤化工产业(如煤制油、煤制气、煤焦化、煤制烯烃等)中,高盐废水的处理是环保达标的关键环节。蒸发结晶技术作为实现废水“零排放”(Zero Liquid Discharge, ZLD)的核心工艺,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盐。这些盐的品质直接关系到其能否资源化利用、降低处置成本,甚至创造经济效益。因此,对副产盐进行严格的品质控制并拓展其工业应用,已成为煤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。
一、 副产盐的来源与主要成分
煤化工废水经预处理(如除油、除硬)后,进入多效蒸发或MVR(机械蒸汽再压缩)系统,水分被蒸发回收,盐分不断浓缩,*终通过结晶器析出固体盐。
-
主要成分:
-
氯化钠(NaCl):*常见,占比通常*高。
-
硫酸钠(Na₂SO₄):芒硝,在特定工艺条件下析出。
-
混合盐:NaCl、Na₂SO₄及其他盐类的共结晶体。
-
杂质来源:
-
原水中含有的 Ca²⁺、Mg²⁺、K⁺、SiO₂ 等离子。
-
预处理过程添加的药剂残留(如 Ba²⁺ 用于除硫酸根)。
-
设备腐蚀产生的 Fe、Cr、Ni 等金属离子。
-
有机物(COD)在高浓度下可能夹带进入盐中。
二、 副产盐的品质控制(实现“资源化”的前提)
要使副产盐从“危废”变为“资源”,*通过全过程控制,确保其达到工业级或更高标准。
1. 源头控制:优化废水预处理
-
深度除硬:采用石灰-纯碱法、树脂软化、纳滤分盐等技术,将Ca²⁺、Mg²⁺等结垢离子降至极低水平(<1 ppm),防止其在蒸发器和结晶器中结垢,也避免进入盐产品。
-
去除硅:控制SiO₂浓度,防止硅酸盐垢和影响盐的纯度。
-
有机物去除:通过*氧化(如臭氧、Fenton)、生化处理等,将COD降至蒸发系统可接受范围,减少有机物在盐中的夹带。
2. 过程控制:优化蒸发结晶工艺